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我们常常被各种即时满足所包围:社交媒体的通知、美食的诱惑、购物的快感。这些看似无害的习惯背后,其实隐藏着多巴胺的“贪婪”机制,它驱动我们不断追求更多,却往往导致焦虑、成瘾和空虚。
《贪婪的多巴胺》由精神科医生安娜·莱姆克(Anna Lembke)撰写,她结合神经科学、心理学和临床案例,揭示了多巴胺如何在愉悦与痛苦之间维持平衡,以及当这一平衡被打破时,我们该如何重获控制。
读完《贪婪的多巴胺》,我会把“刷手机—划走—再刷”的循环,想象成实验室里疯狂按杠杆的小白鼠。那根杠杆背后,连接的正是一滴一滴的多巴胺。它不提供快乐,只承诺“下一个可能更爽”。于是,我们在无尽的可能里越跑越快,却越来越空。
作者丹尼尔·利伯曼用一句话拆穿了流行科普的误读:
多巴胺 ≠ 快乐,多巴胺 = 想要(wanting)
它在你“可能得到”时飙升,在你“真的得到”那一刻迅速回落。于是: - 网购时,快递未拆最爽; - 暧昧期,比真正在一起更心跳; - 刷短视频,下一条永远比这一条好看。
这套“预期—兑现—失落—再预期”的回路,被手机、算法、广告、赌博机精准投喂,成为 21 世纪最隐蔽的成瘾生产线。
当然,这本书也提供了许多可实践的建议,最让我有感触的建议是下面这2段话 (书中原文):
“在一件事上做到精通,有助于内部控制核心的发展,也能产生满足感(即使仅有一小会儿)。但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还需要持续磨炼精神。掌握一项技能需要学生不断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。一旦一个钢琴演奏者能把一首简单的曲子弹好,他就会学一首更难的。这是一趟艰难的跋涉,但也能带来巨大的喜悦。不放弃的人通常会觉得这是值得的,它会让人感觉到找到了激情,发现了如此有吸引力的事情,并完全沉浸在其中。”
——《贪婪的多巴胺》
“创新,顾名思义,就是创造新东西,创造以前从未设想过的东西,这无疑是令人惊喜的。创造是最持久的多巴胺能的乐趣,因为它总是新的。”
—— 《贪婪的多巴胺》
如果你正为生活中的“多巴胺过载”烦恼,这本书将提供实用洞见,当了解了多巴胺是如何运作之后,它会帮助你重新审视习惯,追求更可持续的幸福。
原作名: The Molecule of More: How a Single Chemical in Your Brain Drives Love, Sex, and Creativity―and Will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 Human Race
作者: (美) 丹尼尔·利伯曼 / (美) 迈克 尔·E.朗
评分:7.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