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籍简介

书中通过讲述生物学家大卫·斯塔尔·乔丹的故事,揭示了科学分类的本质是人类构建的,而非自然本身的属性。乔丹在一场地震后,不得不重新整理他精心分类的鱼类标本,这让他意识到,所谓的"鱼"其实是一个人为的概念。整本书露露·米勒带着我们一起思考,就像经历了一场旅行一般。书中的道理是娓娓道来的,没有直说,更多的是字里行间,阅读者自行领悟。
最早知道这本书,是从孟岩的《无人知晓》 这个播客知道的,当时有一期播客就是《鱼不存在》,专门讲述这本书,然后也看孟岩多次提及这本书,所以下定决定看看究竟。阅读完之后,确实大为震撼。
书中触动我的片段
“对某些人来说,蒲公英不过是株野草,但对另一些人来说,蒲公英却有着更为重要的含义。它是药商的药材,可以清肝明目,滋润皮肤。它是画家的颜料,是嬉皮士的王冠,是小孩的愿望。它是蝴蝶的养料,是蜜蜂的交配床,是蚂蚁巨大嗅觉地图上的一个站点。”
人类赋予事物意义,然后生命才有了意义。
这一段让我恍然意识到,世界是否美好,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用什么视角去看待它。
“大卫把线穿过针眼,将针尖从鰕虎鱼的喉咙一侧刺入,再从另一侧穿出。他直接把名字标牌固定在鱼身上,砰的一声,这种生物又回来了。Evermannia panamensis!多亏了大卫的坚持不懈,这一丝混乱重新找到了秩序。”
“鱼”也许在科学上并不存在,但人类依然用这个概念去认识和理解世界。这种“虽不严谨但有共识”的定义,某种程度上就像我们对很多人生概念的处理方式:未必精准,却能带来秩序和安定。
文章最后的结尾我也很喜欢,露露·米勒姐姐对她说的一句话:
人生不是去消除混乱,而是学会在混乱中找到秩序。意义不是存在于事物本身,而是存在于我们赋予它的眼光。
一些思考
- 露露·米勒通过多个科学史上的案例,展示了人类认知是如何受到偏见、期望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的。我们看到的世界,往往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世界,而非世界本身的样子。
- 书中提出,真正的智慧不是追求确定的答案,而是学会接纳生活中的不确定性。当我们放下对绝对真理的执着,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。
- 边界是人为的,不是自然的:我们习惯于把世界分门别类:鱼/鸟,植物/动物,水/陆地。但这些划分是为了理解方便,而不是自然本身的秩序。
阅读《鱼不存在》,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。我们总是试图将复杂的世界简化为易于理解的类别和概念,但这种简化往往会让我们失去对事物本质的理解。
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,愿意质疑自己的假设,接纳不同的观点。正如书中所说:“真正的发现不是找到新的风景,而是拥有新的眼睛。”
书中的最后,还有问题环节,我觉得有一个问题非常有意思:
“如果你七岁的孩子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,你会怎么回答?” —— 《鱼不存在》